2021

07/01
14:32

成考视频

MORE

分享

咨询

0

专升本政治论述题题集

成考视频 来源:湖北成人高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的科学理论体系;它同旧哲学有着根本的区别;它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变革。

  第一,哲学研究对象上的变革。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以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作为研究对象,从根本上改变了旧哲学凌驾于所有科学之上,把哲学视为科学之科学的错误观点。其次,哲学对象上的根本变革,科学地解决了旧哲学所不能解决的哲学与具体科学的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关系。哲学以整个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科学则以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为研究对象;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科学又以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的指导;哲学与具体科学的普遍和特殊的关系表明,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代替具体科学的 代替论 和排斥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具体科学指导作用的取消论都是错误的。

  第二,哲学内容上的变革。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克服了旧哲学中唯物论和辩证法相的状态。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有机统一,结束了旧哲学中唯心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中长期独占统治地位的局面,使人们对社会历史理论的研究成为科学。再次,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并同辩证唯物主义有机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完备而严整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哲学体系,使唯物主义哲学发展到了崭新阶段。第三,哲学的阶级属性和社会作用上的变革。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的科学理论体系,它反映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它的产生使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第一次有了自己的精神武器,结束了旧哲学只是剥削阶级专利品的历史。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实践基础上的性和科学性的统一,体现了不同于旧哲学脱离实践的根本特征。再次,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实现了科学地认识世界和地改造世界的统一,完整地体现了哲学应当承担的根本任务和社会作用,它不同于旧哲学只是停留在用不同方式说明世界上。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诸多方面实现了哲学史上的变革,同旧哲学有着根本区别,成为自有哲学以来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体系,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

  (试从哲学研究的对象、内容、阶级属性和社会作用以及其本质特征等方面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

  (l)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就是根据中国的国情特点研究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按照中国的国情和特点去运用它并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它。(2)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内在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一种世界哲学。但相对于中华民族文化而言,又是一种外来哲学。因而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传统哲学紧密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正确运用于中国和建设的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丰富和发展。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必须中国化的内在根据。思想和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典范。(3)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质,就是在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把在实践中不断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4)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基本途径,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运用于中国和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既要吸取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相结合,使其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同时又必须概括和总结中国党人的实践经验,成为反映中国和建设的科学理论。

  (1)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和发展是在对中国社会问题和社会变革的方法、道路问题的探讨和激烈争论中进行的,是直接与当时中国社会实际紧密结合的。(2)中国党人依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几十年的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新主义的伟大胜利。新中国成立后,又经过数年的努力,实现了由新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了伟大成就。在这个过程中,以为代表的中国党人,总结人民斗争的实践经验,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思想,继承并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3)在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经过了艰难曲折,出现了不少失误,我国人民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国党人在总结国际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在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过程中,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思想,逐步形成了继思想之后的又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又称理论。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这个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1)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包括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第一,世界是统一的世界。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而不是多个;世界上的各种事物和现象是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这种一元论哲学同主张物质和精神都是世界的本原的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世界统一于物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承认世界的统一性,都是一元论哲学。但唯心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精神,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根源于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存在的基本形式;规律是物质运动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客观存在的反映。总之,万物统一于物质。 第三,物质世界的统一是无限多样的统一。物质世界具体性质和形态无限丰富多样,但本质上是共同的,都统一于物质。(2)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一,这一原理告诉人们,世界上的一切现象,归根到底都是由物质所引起的,都可以从物质运动中获得最终的解释和说明。坚持这种观点,就可以有力地批判和一切唯心主义和宗教迷信的歪理邪说,树立起真正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第二,这一原理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立足点,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客观事物是第一性的,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坚持实事求是,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去改造世界,而决不能从主观想象或书本条文出发。这就是在实践中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1)在实际工作中,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还是从主观意志出发,自以为是,这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对立的思想路线)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之所以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主要是因为它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以下原理: ①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要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去认识事物,这就是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原理。这正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所要求的。②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要按照客观事物不断变化发展的实际去认识事物,这就坚持了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的原理。物质世界运动发展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既要承认事物有相对稳定性的一面,又必须坚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指导实际工作的方针、改革,要与时俱进,不能因循守旧,裹足不前。③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做任何工作,都要考虑时空条件,因时制宜,因地制宜,这就坚持了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的原理,坚持了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反对超历史,超时空的左的倾向,也要反对落后于时空条件变化的右的倾向。④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按照客观事物运动变化的实际情况,揭示客观事物固有的规律性和发展的过程性、阶段性,按客观规律办事。这就坚持了物质运动具有客观规律性的原理。总之,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既坚持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又坚持了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的原则,也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和工作路线。因此,它既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也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出发点。(3)我国当前的最大实际,就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强调从实际出发,就是要坚持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就是要看它是否从这个实际出发,是否符合这个实际。

  (1)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在实践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能动地认识世界,是指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一个透过现象达到事物本质的过程,所谓能动地改造世界,是指人通过实践按照自己的尺度去安排原来的客观世界。客观规律性是事物内部所固有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它的存在和作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2)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第一,遵循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为了达到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成功地改造世界的目的,人的活动就必须合乎客观规律,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否则,就不能实现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的目的。 第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只有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成功地改造世界。总之,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地遵循客观规律。(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第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这种情况要求我们每做一件事都必须认真考虑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做到科学决策、科学实践。 第二,我们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才能掌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指导社会主义建设胜利发展。第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地结合起来。既要反对那种无视客观规律、片面强调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唯意志论,又要注意避免只强调尊重客观规律、不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和机械论的消极无为的思想。

  4.运用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意义。

  (l)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意识能指导人们采取正确行动,促进事物合乎规律地发展;错误意识会引导人们采取错误行动,阻碍和破坏事物的发展。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根据客观实际,按规律办事,即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2)只有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才能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制定出符合客观规律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使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成功;反之,从主观愿望和书本出发,必然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受挫折。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几十年来的经验教训,充分说明了这一点。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恢复了用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只有不断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才能不断地向前发展。

  (1)内因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方针的理论基础。(2)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首先依靠本国人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强国。(3)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现代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各国经济技术联系非常密切,在这种情况下,闭关自守只能导致愚昧、落后,不可能实现现代化。(4)我国的对外开放是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基础的。我们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积极地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一切文明成果,为我所用,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

  (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事物、每一过程的矛盾及其各方面都有特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共性只是包括个性同的、本质的东西,个性总有许多自己独有的特点,是共性包括不了的,个性比共性丰富得多。所以二者不能互相代替。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基本思想原则的理论基础。我国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的理论成果。(3)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方面,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注意中国的特点。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又是一个穷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水平低,即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就是把社会主义 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果。只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走自己的路,我们才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取得胜利。

  (1)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矛盾存在,其中有一种居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是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在实际工作中应首先抓住和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不忽略次要矛盾。(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主要矛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综合国力,为其他各种社会矛盾的顺利解决创造有利条件。 (3)我们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还要注意解决好其他社会矛盾,坚持一系列两手抓: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 一手抓改革开放, 一手抓打击犯罪;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法制。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全面进步。

  (1)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的统一。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展就是通过量变和质变表现出来的。(2)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① 把我国建设成一个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大国搞建设,不能急于求成。必须实干苦干,稳步前进,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等方面进行长期的量的积累。② 而当事物经过量变的准备而面临质的飞跃时,要敢于并善于抓住机遇,推动事物走向新的阶段、跃向新的台阶。急躁冒进,会欲速则不达;过于保守,又会坐失良机,推迟发展进程。③ 只有二者辩证结合起来,才能早日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

  (1)辩证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进行的自我否定,而不是外力作用的结果。形而上学否定观认为,否定不是事物的我否定,而是外力强加于事物的。(2)辩证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第一,否定是发展的环节。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否定实现的。没有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就没有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就没有发展。第二,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是在旧事物中生长起来的,它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保留了其中积极的因素,辩证的否定又把新旧事物联系起来。形而上学否定观认为,否定是对旧事物的消灭,是发展的中断。(3)作为发展环节与联系环节之统一的辩证的否定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新事物既克服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又保留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辩证的否定是包含着肯定的否定,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形而上学否定观认为,否定是绝对的否定,是否定一切,全盘抛弃。(4)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反对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具有重要意义。 ① 对待历史文化遗产,要采取批判地继承的态度,批判和剔除其封建主义的糟粕,吸取其精华,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必须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同时也要反对全盘肯定传统文化的复古主义。 ②对待外国文化,要采取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地借鉴和吸收的态度。在对外开放中,要积极吸收外国文化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又要批判和外国资产阶级腐朽的、没落的东西。必须反对闭关自守、盲目排外的狭隘民族主义,同时也要反对崇洋媚外、全盘西化的错误倾向。

  (1)由于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否定,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 ① 否定之否定阶段克服了前两个阶段的片面性,保留了前两个阶段的积极因素,并增加了更高级的新内容,因而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② 否定之否定阶段重复肯定阶段的某些特征,仿佛又回到出发点,使事物发展过程呈现出周期性,因而事物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③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这一原理对我们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我们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社会主义必然最后战胜资本主义,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一定会取得成功。要坚定不移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要被一时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因暂时的挫折而动摇。(3)我们要准备走曲折的道路,有克服各种困难的精神准备。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各种困难,遭受各种挫折。我们要充分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反对看不到我们事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缺乏克服困难的精神准备的盲目乐观的倾向,在曲折的斗争中开辟前进的道路。

  1.试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中国党的思想路线)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关于人的认识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的理论。思想路线是哲学路线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化,即作为指导思想而体现于实际工作各个方面的哲学路线。思想路线和认识路线在本质上是同一的。中国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原理最精练、最简要的概括。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实事求是。党的思想路线也简称为: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唯物主义认识路线,表现在实际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具体化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实践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尊重实践,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和群众的实践活动作为党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为了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在实际工作中贯彻理论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路线)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能动的反映论,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贯彻尊重客观规律性、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理论依据。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要求和目的,就是要在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更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而不是旧唯物主义的机械的反映论。)(5)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人们是否真正做到了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证明。同时,通过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也是在实践中发展真理的过程。党的思想路线正是体现了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6)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思想路线的哲学根据。历史的经验证明,党的思想路线是否正确,是否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指导,关系到和建设事业的成败。贯彻党的思想路线,是我们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1)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关于人的认识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同党的思想路线)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唯物主义的反映论。3)实践论的唯物主义4)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5)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坚持实践是检验线)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思想路线.试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中国党的群众路线的关系。

  (l)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的反映论,认为人的认识是由实践到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无限曲折上升的过程。中国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群众路线的关系是:前者是后者的理论基础,后者是前者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运用。理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体现了实践和认识的主体都是人民群众的观点。从群众中来,表明了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正确思想的来源,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础和出发点;其实质就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能动地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到群众中去,就是宣传解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发动群众贯彻执行,并检验、修正、补充和发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过程;其实质就是理性认识回到实践,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过程,是检验、修正、补充和发展理性认识的过程。坚持不断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也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是认识无限曲折上升式发展的过程。

  (l)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首先,二者是对立的。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个真理的两个不同方面或两种不同属性,它们各有不同的规定性,是有区别的。其次,二者又是统一的。这种统一表现在:其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之中有相对。其二,相对真理可以向绝对真理转化。真理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关系的原理,指导我们树立对马列主义、思想的科学态度,即一要坚持,二要发展。马列主义和思想是在无产阶级实践中产生并接受实践的检验,然后又指导无产阶级实践的普遍真理。马列主义、思想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是客观真理,也就是包含着绝对真理的因素的正确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列主义、思想是绝对真理。因此,必须坚持,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要反对否定马列主义、思想的错误倾向。这种观点鼓吹马列主义,思想过时了,怀疑和否定马列主义、思想的基本原理的正确性,因此,也就是怀疑和否定其真理的客观性和绝对性。马列主义、思想又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没有也不可能穷尽我们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马列主义、思想也有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它的个别观点也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改变。这说明,马列主义、思想同时也是相对真理,不能把它变成僵死的万古不变的教条。不承认这一点,也就否认了真理的相对性。因此,必须随着实践的深入,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列主义、思想。理论是坚持和发展马列主义、思想的典范。

  (l)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反复和不断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矛盾运动过程,人们认识的任务就是要求它们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题目:试述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2)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是具体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际相符合,而不是离开具体时间、地点、条件的抽象的永恒的符合。 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是历史的统一,是指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相符合的正确认识,是在社会实践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和客观事物发展的一定过程的正确认识,人们不可能超越实践和事物发展的历史阶段,去追求和实现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3)随着客观过程的发展和实践活动的向前推移,已经形成的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又会变得不统一,这就要求人们的认识必须与时俱进,随着实践和客观事物的发展而发展,实现与变化了的客观实际相符合的新的统一。总之,这种统一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4)人们的认识落后于或超越于客观实践和事物的发展阶段,都是离开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样就会犯右倾保守主义或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造成损失。

  (1)科学是人们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技术则是自然科学知识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科学技术虽不是生产力的独立要素,但当它渗透到生产力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中,就会引起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劳动者发生重大变化,并转化为直接生产力,从而推动社会生产迅速发展。 (2)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不仅是一般的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因为: ①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在古代,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人们体力劳动;在近代,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的增长,主要因素仍然是资金、劳动力和资源的投入;而当代,科学技术因素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比重中超过一半,有些地区和部门甚至高达60%?90%。从而,科学技术因素成为与古代和近代生产力相区别的基本特征之一。②科学技术已全面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之中。无论是劳动者技能的提高,劳动工具的变革和创新、劳动对象的开拓,还是生产力诸要素的合理配置,生产活动最优化的组织管理,都是通过科学技术的作用来实现的。科学技术与生产已经一体化了,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③科学技术对现代社会生产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从一定意义上说,它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3)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①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重大贡献;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科学技术提高到战略性地位,认识科教兴国的重要性。③现代科学技术对发展生产力的巨大推动作用,要求我国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把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转化为现实生产力。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求我国必须发展高科技的知识经济,从而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早日实现。

  (1)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原理告诉我们,人口生产必须与物质生产相适应,既不能抽象地说人口数量越多、密度越大、增长越快越好,也不能反过来说人口数量越少、密度越小、增长越慢越好。只有与物质生产相适应的人口状况,才最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2)我国面临着严重的人口问题。突出地表现为人口数量多,一段时期内增长过快,人口生产与物质生产的比例严重失调,从而导致了人口生产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尖锐矛盾,并且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3)我国造成严重的人口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于我国面临的严重人口问题,必须采取适当措施加以解决。 一是必须自觉地、有计划地对人口进行调节和控制,降低出生率,把过多的人口数量逐步降低; 二是要提高人口质量,提倡优生优育,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优化人口结构。我们既要看到我国人口问题的严重性,又要对我国人口问题的解决充满信心。

  (l)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它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总是保持着一致和平衡。(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 ②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③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④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它可以促进或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3)掌握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对于建设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①由于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存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完全同步性,因此,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就可以建设高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②由于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自身历史的继承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因此,努力继承祖国的一切优秀精神文化遗产,遵循社会意识发展的特殊规律,就会有力地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③由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反作用,因此,建设先进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会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保证它的正确发展方向。

  (l)社会意识的反作用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这种反作用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二是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必须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2)这一原理对我国当前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①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既存在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的社会意识、思想道德,它作为主导方面对社会主义的发展起促进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腐朽、落后、的社会意识、思想道德,它腐蚀毒害人们的心灵,对社会主义的发展起阻碍作用。②这一原理是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理论依据。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就是用先进的社会意识,用马列主义、思想和理论的思想道德观,教育人民,对干部和群众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腐朽的思想道德观,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造就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才。③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和道路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l)传统文化通常是指历史上延续下来的民族文化,它或指历史上延续下来已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或指本土的民族文化。一般说来,本民族的文化由于植根于本民族的土壤之中,代表着本民族的整体意识和价值取向,往往更具有巩固性、持久性和相对稳定性,也更容易从历史上沿袭下来。因此,传统文化一般也就是民族文化。(2)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应该特别注意正确地对待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第一,文化是有继承性的,任何一种新文化的诞生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中华民族的先人们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我们决不可视而不见,更不能视为包袱,丢掉了之。没有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第二,传统文化是有两重性的,必须正确对待,批判继承。任何传统文化都可以分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一方面,任何一种文化,总有其积极的、合理的一面;另一方面,任何一种文化,都会存在某些落后的、消极的、保守的因素。因此对待传统文化,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都是错误的。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切优秀成果,使其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服务。

  1.运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正确性。

  (1)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包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三项内容。(2)根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如果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不同地区、不同经济部门发展又不平衡,存在多层次的生产力,就应该在此基础上建立多种性质的生产关系。特别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不应该一开始就急于建立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3)我国是一个幅员广大、人口众多的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低而又很不平衡,既有机械化、自动化的社会化大生产,又有半机械化生产和手工生产。因此,应该建立多种所有制经济同这种生产力状况相适应。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经济必须占主体地位。国有经济建立在机械化、自动化大生产的基础上,代表着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意义重大。个体经济、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要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实行对外开放,发展三资企业,在整体上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4)总之,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合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因此是正确的。

  2.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性。

  (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含义: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设施和社会意识形态。(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是上层建筑的根源;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性质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性质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的方向。②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在服务方向上,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在服务形式上,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控制和影响,使自己的经济基础得到巩固和发展;在服务效果上,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经济基础的性质,而对社会和生产力起促进或阻碍作用。(3)加强社会主义法律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①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国家按照无产阶级和广大人志而建立起来的法律制度,它是适应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政治上层建筑。②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是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使社会主义经济健康运行、实现社会主义建设历史任务的重要保障。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企业,都是以独立法人的资格走向市场,在平等竞争中求得自身和整个社会发展的主体,这就要求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保障公平竞争与合法经营。④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也是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利、惩治、制裁犯罪、维护社会秩序、实现我国安定团结和稳定发展的强有力的工具。

  (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含义: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设施和社会意识形态。(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是上层建筑的根源;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性质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性质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的方向。②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在服务方向上,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在服务形式上,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控制和影响,使自己的经济基础得到巩固和发展;在服务效果上,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经济基础的性质,而对社会和生产力起促进或阻碍作用。(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是由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巩固、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基础决定的,这就决定了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等等。②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对巩固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基础的重要反作用主要是:其一,通过教育,种种剥削阶级思想的侵袭,防止损害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种种社会丑恶现象的蔓延。其二,通过教育,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其三,通过教育,提部和群众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水平,反腐倡廉,增强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巩固、完善、发展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的自觉性,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1)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包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三项内容。根据这一规律,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不能很好地为经济基础服务时,就要对它进行改革。(2)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上层建筑(特别是政治体制)既有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一面,又有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不能很好地为经济基础服务的一面。我国原有的政治体制存在的主要弊端是:①党政不分,既影响政府职能的发挥,又影响党对大政方针的领导和自身的建设;②机构臃肿,层次重叠,职责不清,办事效率低;③干部制度不健全,在干部的选拔、考核、任免、奖惩上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不能促使干部尽职尽责地为人民服务;④法制不完备,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严重存在;⑤权力过分集中,社会主义发扬不够充分,人民群众不能对政府各部门及成员进行有效监督;等等。(3)必须通过政治体制改革,革除这些弊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是建立高度、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

  (1)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又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最终原因的。社会发展过程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发生相应的变革,从而使整个生产方式得到更新,在此基础上,上层建筑乃至整个社会形态以及全部社会生活都或迟或早发生相应的变革,社会进入更高级的发展阶段。因此,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和历史发展的进程,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力及其发展决定的。(2)生产力的发展既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也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社会进步的基础归根结底在于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因而生产力的实际发展水平及其满足社会需要的实际程度,既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也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3)所谓生产力标准就是强调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因而也是判断我们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这一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第一,它既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也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它明确告诉我们,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第二,它符合中国国情,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实际状况。据此,我们党自改革开放以来明确提出并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定地将发展生产力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第三,它体现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我们解放思想、大胆探索、排除干扰、坚定不移地促进生产力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其基本内容是: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2)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基本内容是: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观点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群众史观的贯彻和体现。(3)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这是无产阶级政党一切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一切依靠群众,这是无产阶级政党一切工作的基本要求;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无产阶级政党基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群众路线既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群众史观的贯彻和体现,又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的运用。(4)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具有重大意义。①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正确领导的根本前提。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我们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为,实现党的正确领导。②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才能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克服官僚主义和各种现象,从而使党的事业真正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③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从而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答:(1)社会进步的总趋势、总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每一新的社会形态都会比被取代的社会形态更高级、更进步。因为:第一,社会进步是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的,从根本上说是与生产力发展的方向一致的。第二,社会进步都是通过既克服又保留的扬弃实现的,所以每一次社会进步都使社会上升到更高更新的水平。第三,社会进步由于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因而总是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2)社会进步的具体道路又是曲折的、复杂的,时快、时慢甚至会有暂时的停滞和不同程度的。因为:第一,社会进步是走前人未走过的路,不走任何弯路是不可能的。第二,社会进步过程中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不受任何偶然的干扰是不可能的。(3)社会进步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其中,前进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支配着曲折性,因而前进、上升、进步是社会发展的根本趋势。(4)深刻认识社会进步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启示我们,既要对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充满必胜的信心,不可为一时一地的曲折与困难而动摇信念;同时又要懂得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要经得起最严重的挑战与考验。

  答:(1)社会进步道路的统一性表现在;第一,从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总过程来看,社会形态更替的次序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表现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第二,从每一民族具体的历史进程看,如果没有外部因素的影响、冲击或干扰,一般也都会经历上述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2)社会进步道路的多样性表现在;第一,社会形态更替的具体次序是多样的。有的国家由于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在发展中会跨越某一个甚至某几个社会形态,直接进入更高级的社会形态。第二,社会形态的具体存在和运行模式是多样的。即使是相同的社会形态,不同国家或民族也会有各自的特点。第三,社会形态更替手段与方式是多样的。有的要经历严重的社会冲突、社会动荡,也有的会相对平缓。(3)社会进步道路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统一性体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总的前进趋势和必然要求,多样性则体现了不同国家和民族生存与发展条件的特殊性和解决各自矛盾的主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统一性表现为多样性,多样性体现着统一性。(4)深刻认识社会进步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启示我们,就当代中国实际来说,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体现了社会进步道路的统一性,是任何人也不可改变的。但强调中国特色,则是中国人民从中国实际出发作出的选择,体现了社会进步道路的多样性。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是社会进步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统一的极其生动而具体的范例。

  答:(1)必然同必然性是一个意思,指客观事物的本质的、规律性的联系自由是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自由包含着相互联系的两层意思:一是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离开了对必然性的认识,是谈不上任何自由的。二是自由是根据对必然性的认识所采取的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 (2)自由与必然是辩证的统一。人的自由必须以必然性为前提和基础,没有对必然性的认识和利用就无所谓自由。自由并不是随心所欲、任意妄为,它要受到必然性的制约。(3)自由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所谓具体的自由,其一是说,自由不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而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其二是说,在阶级社会里,自由具有阶级性,没有超阶级的自由;其三是说,自由不是头脑中幻想的自由,而是在实践中通过对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而获得的实际的自由。(4)在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上,要防止和反对两种片面性。一种片面性是无限夸大自由在人的活动中的作用,否认自由受客观必然性的制约,甚至根本不承认任何因果性和客观必然性,主张绝对的意志自由,认为人的意志可以支配一切。这是唯意志论观点。另一种片面性是只承认必然性,否认自由的存在,认为人间的一切都是由必然性安排好了的,人们的一切都要服从于注定的命运。这是观点。前一种观点属于唯心主义,后一种观点属于机械唯物主义。二者的共同错误是把自由和必然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看不到二者的联系和统一。

  答:(1)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为满足社会或他人的需要所作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简单地说就是个人对社会贡献的人小。人的个人价值是指在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社会对个人和自己对自己作为人的存件的一种肯定关系,简单地说就是社会对个人的满足程度。(2)人的价值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简单地说就是贡献与满足的统一。二者是不可分割的。这要求我们:一方面,社会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使个人的合理需要得到满足;另一方面,个人也必须努力对社会尽义务、担责任,尽可能地为社会多做贡献。我们主张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贡献与满足的统一。只讲对社会的贡献而个讲个人合理需要的满足,或只讲个人需要的满足而不肯为社会作贡献,都是对人的价值的片面理解。(3)个人价值同社会价值除了相统一、相一致的一面外,也有不一致、相冲突的一面。我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方面,社会主义的优越制度为个人价值的实现创造了旧社会所无可比拟的条件和可能;另一方面,初级阶段相对落后的生产力和尚不完善的社会主义制度,还不能为个人价值的实现提供充分的保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为社会做奉献为人民服务放在第一位,特别是当自我价值同社会价值发生矛盾时,尤其提倡个人价值自觉地服从社会价值,有时甚至还要牺牲个人价值,去维护和实现社会价值。

  答:(1)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在党的七大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提出的科学论断,并得到全党的肯定。 (2)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科学理论,是各国无产阶级政党行动的指南。但是,马克思主义产生于欧洲,由于各国进行和建设的具体社会历史条件不同,如何根据各国的实际情况运用它,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使之能够解决本国的具体问题,就成为无产阶级政党必须考虑的事关和建设事业成败的大问题。(3)①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而且十分落后,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实际问题,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显得尤为重要。以为代表的中国党人创造性地完成了这一特殊困难的事业。②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在具体内容上,它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中国实际问题,揭示了中国发展的特殊规律,对中国人民斗争的经验进行了正确的概括和总结,形成了科学的理论;在表现形式上,它把马克思主义从欧洲形式变为中国形式,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深入浅出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论述中国和建设的理论政策。思想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又是中国的,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答: 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伟大的指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思想是夺取中国胜利的理论武器。思想作为中国人民的理论,找到了解决中国基本问题和胜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正确道路,中国党在思想的指导下,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国内外势力,赢得了新主义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而取得了社会主义的胜利,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思想是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光辉旗帜。2)思想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新中国和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构成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基本制度。实践证明这一制度符合中国的国情。毫无疑问,社会主义中国的基本制度是在思想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思想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得以建立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政治基础。(3)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思想和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成果,两者又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前者的许多重要思想,为后者提供借鉴、启迪并被吸收;前者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为后者所继承和发展。(4)思想是中华民族团结振兴的精神支柱和政治优势。思想中所倡导的许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如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等,教育和激励了几代中国人,成为中国人民团结一致、振兴中华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动力。(5)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中国是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政治、经济、文化落后而又极不平衡,思想成功地解决了在这样的国家中,夺取新主义和社会主义胜利,建立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并孕育和启迪了理论这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阶段。

  答: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实事求是是思想的精髓。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党的思想路线。它是思想的根本出发点,也是思想的精髓,是中国和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思想保证。(2)群众路线是中国党的根本路线。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以为代表的中国党人把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运用于党的全部活动中,而形成的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是对党和党领导的人民斗争历史经验的总结,群众路线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决定的,是实现党的宗旨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体现,是中国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是党一切组织和一切工作必须坚持和贯彻的根本路线,是思想的活的灵魂之一。3)独立自主是中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以为代表的中国党人创造性提出的根本方针,是中国和建设所必须坚持和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进行和建设的必然结论。无产阶级是国际性的事业,需要各国无产阶级的相支持和帮助,但首先需要各国无产阶级立足本国,从本国实际情况出发,依靠本国人民自己的力量,去探索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这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

  大国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其次,要正确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和向外国学习的关系,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关系等。

  4.试述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特点。答: 思想在形成和发展中,有着自己的鲜明特点。主要是: (1)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的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同样,正确的理论,只有同亿万群众的实践结合起来才能产生和形成。作为指导中国的思想,不是个别天才人物主观臆造的东西,而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不断结合过程中产生的科学体系。在如何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来解决中国实践中的问题上,曾经出现过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教条主义的倾向;另一种是经验主义的倾向。这两种倾向都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实际割裂开来,都不能引导中国取得胜利。以为代表的中国党人在长期实践中,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从而获得了克敌制胜的强大武器。(2)思想是在同错误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的。国民失败后,就清醒地分析了国民失败后的形势,适时地将进攻的方向转向敌人统治薄弱的农村,开辟了井冈山农村根据地,为全党树立了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中国新道路的榜样。在左倾错误占统治地位的年代里,虽然屡遭排挤和打击,但他从未停止过同党内连续出现的左倾错误的斗争。1930年5月他所写的《反对本本主义》就是中国党人第一篇反对教条主义的重要文献。这篇文章初步阐述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思想,对于中国党人从教条主义的束缚中,从对国际和苏联经验的迷信中解放出来,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问题,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理论。(3)思想形成和发展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项事关中国成败的特殊而伟大的事业。不仅在实践中正确揭示了中国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在理论上提出并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主要是使产生于欧洲的马克思主义在内容和形式上来了一番改造,使它具有中国的民族特点和民族形式,成为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答: 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基本观点是:(1)创立了人民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的国家学说。(2)制定了从新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采取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制定了逐步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具体政策,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经济文化落后大国中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艰难任务。(3)提出了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探索。(4)创立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对经济体制的改革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思想观点。(5)提出了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着重阐明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主题的思想,并提出了一系列方针政策。(6)确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和逐步实现四个现代化任务,提出了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以及一整套同时并举的两条腿走路的经济建设方针。此外,还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可分为不发达的和比较发达的两个阶段的设想,提出了爱国一家、爱国不分先后的思想与和平解放

  的提议,等等。(7)上述思想集中体现在的《在中国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论人民》《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线.试述为什么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资产阶级领导的旧主义不能成功,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因为:1)帝国主义不容许。①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西方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不是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为了掠夺中国从而发展本国资本主义。对它们来说,一个政治上、经济上不独立的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半殖民地的中国,乃是极其广大的倾销商品的市场,理想的资本输出的对象,廉价原料、廉价劳动力的供应地。②它们既不愿意失去在中国的殖义利益,也不愿意看到中国成为其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所以,中国资产阶级的派无论怎样虔诚地向西方国家学习,怎样热烈地向它们表示友谊,还是不能得到它们的同情和支持。③事实上,袁世凯就是在帝国主义势力的支持下窃取辛亥的果实。(2)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是根本的原因。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自产生之日起就受到外国资本的压迫、官僚买办资本的排挤、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封建官僚政府的压榨,不能得到自由和充分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地主农业经济和个体农业经济占着明显的优势,资本主义经济只占很小部分;②在民族资本中,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比重较大,缺乏重工业基础,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不得不依赖外国资本和官僚资本; ③相当多的民族资本家的前身是官僚地主,其资本由地租转化而来,有的继续从事封建剥削,兼有地主身份,同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关系相当密切。(3)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是带两重性的阶级。 一方面,他们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和束缚,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有矛盾,是的力量之一; 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软弱性,由于他们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并未完全断绝经济上的联系,所以,他们又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因而在中充分暴露出与生俱来的弱点:不能提出彻底的纲领;脱离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农民;内部涣散而无法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没有建立的武装力量等等。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决定它不能领导中国走向胜利,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2.试述中国由旧主义转变为新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中国由旧主义转变为新主义,是中国近代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和中国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实现从旧主义到新主义的历史性飞跃具备了政治、经济和思想条件。(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性质的转变创造了经济条件。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从诞生之日起,发展一直很慢,但在辛亥后,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发展比较迅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商品输入量减少,出口量增加,中国外贸逆差额逐年下降;中国近代工业,其中主要是轻工业,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重工业也有所发展;资本集中趋势日益明显,拥有千万元以上的大企业开始形成。(2)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性质的转变奠定了政治基础。①中国无产阶级是在中国社会逐步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中,最先出现的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新的社会力量。19世纪中叶外国资本在中国沿海开办企业,产生了中国最早的产业工人;60年代起,在洋务派创办的军用和民用企业中,诞生了中国第二批产业工人;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中国产业工人队伍已达200万人②中国工人阶级比资产阶级资格更老,反帝反封建更坚决。随着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群众觉悟的提高,工人阶级的斗争也日益发展。一是次数增加,规模扩大。二是同盟性日益增多,工人阶级的组织能力有很大提高,开始成立工团组织。三是斗争由经济斗争向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斗争发展。(3)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性质的转变提供了思想指导。①1915年9月陈独秀在

  创办了《青年杂志》( 第2卷起改名为《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提倡政治,反对封建;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废除文言文,给封建主义以空前沉重的打击,破除了封建教条对人们思想的束缚,发挥了思想启蒙运动的作用,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由观念,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②1917年十月,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十月对中国最大最深刻的影响是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使中国的先进分子开始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中国的问题。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 ③近代中国第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是新主义的开端;中国党的成立、纲领的制定,标志着旧主义向新主义转变的实现。

  中国党的诞生是中国近代社会经济、政治和发展、思想演变的必然结果。到1921年,各方面的条件已经具备。 (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党的诞生提供了思想基础。 ①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宣传新文化的报刊大量涌现;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纷纷建立;马克思主义课程开始登上高等学校讲坛;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著作和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书籍陆续翻译出版;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队伍逐渐形成。 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是在同各种错误斗争中实现的。马克思主义者与反马克思主义者开展了问题与主义的论战,批判了基尔特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不断扩大和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阵地,为中国党的建立开辟了道路。(2)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五四运动前夕,中国产业工人已达200万人。五四运动中,他们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并发挥了巨大威力,实现了从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的转变。五四运动以后,工人运动进一步发展,表明中国无产阶级建立自己政党条件日趋成熟。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五四运动后,一批具有初步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深入工人群众中传播马克思主义。从1920年起,他们开始着手建党活动。在中国最早筹建无产阶级政党的是陈独秀和李大钊。1920年8月中国第一个党小组在上海成立。各地主义小组的建立,为成立中国党奠定了基础。 (4)列宁领导的国际从各方面给予的实际帮助,从外部推动了中国党的成立。中国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中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①中国有了坚强的、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人民从此在党的领导下,推动日益兴起的主义运动不断向前发展; ②中国有了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的指导思想,就能够制定出彻底的纲领和正确的方针政策,保证中国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直到胜利; ③沟通了中国和世界无产阶级之间的联系,为中国获得广泛的国际援助和避免资本主义前途提供了客观可能性。1.试述新主义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纲领。

  在提出了新主义总路线的同时,还提出了新主义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纲领,作为贯彻执行新主义总路线)政治纲领:新主义的政治纲领是推翻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阶级联合的新主义共和国。这一纲领是新主义政治的集中体现。新主义政治的特点是:①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新主义共和国的国体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反帝反封建人们在内的几个阶级的联合。 ②政体是指政权的构成形式,就是指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采取什么形式来组织政权机关。与新主义国体相适应的政体是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 ③新主义政治既与欧美式的三权分立有本质区别,又与苏联无产阶级苏维埃制度不同,是一种带有过渡性质的国家形式,其前途是社会主义。(2)经济纲领:新主义的经济纲领是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具体说来:①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新主义的中心内容。农民问题,首要的是土地问题。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分配给农民,不仅是新主义的一个主要内容,而且也是解放社会生产力,实现工业现代化的一个必要步骤。 ②没收官僚资本归新主义国家所有,也是新主义经济纲领中的又一项重要内容。官僚资本是政权的经济基础,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没收官僚资本具有双重性质,即新主义性质与社会主义的性质,从而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了基础。 ③保护民族工商业,是新主义经济纲领中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新主义实际上是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3)文化纲领:新主义文化纲领是指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这种文化既不同于封建文化,也不同于社会主义文化,它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它具有以下特征:①新主义文化是民族的,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民族形式。这种文化反对帝国主义压迫奴化思想,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 ②新主义文化是科学的,它强调的是科学的内容。这种文化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③新主义文化是大众的,强调的是大众的方向。这种文化全民族中90%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因而也是的文化。总之,新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是新主义总路线的具体化,是新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难以担当反帝反封建的的领导者。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本来应充当中国的领导者,他们为此也曾进行过不懈的努力,但由于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过于强大,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终究不能形成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提不出科学的纲领,不可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重任。总之,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没有能力充当中国的领导阶级,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2)中国客观上要求有新的领导阶级。中国无产阶级正是顺应时代的需要,成为中国的领导阶级。这是由中国工人阶级本身的特点和优点决定的。中国工人阶级虽然人数较少,但是它除了具有国际工人阶级的一般优点,即与最先进的经济形式相联系、富于组织性和纪律性、没有私人占有生产资料之外,还有特殊的优点:①身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和剥削,因而最富于的坚定性和彻底性,中国没有改良主义的经济基础。 ②主要分布在沿江、沿海的大中城市,并相对集中在外国资本和官僚买办资本的大型企业中,易于形成统一和强大的力量。 ③与广大农民具有天然的联系,便于和农民结成天然的联盟,比较容易得到占有全国人口80%以上的农民的支持。 ④在其先锋队――中国党领导下,成为中国社会最有觉悟的阶级。总之,在中国社会各阶级中,只有工人阶级是最有觉悟、最有远见、最有性的阶级。新主义不能由任何别的阶级和任何别的政党充当领导者,只能和必须由无产阶级和中国党充当领导者。

  (1)中国的资产阶级,已经不再是旧式的资产阶级主义,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 ①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划分了新旧。新主义也不同于社会主义。中国党领导的中国,包括新主义和社会主义。 ②中国的前途问题就是中国资产阶级和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中国性质是资产阶级,中国的进程必须分为两步走: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主义社会。第二步,使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 ③只有认清新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区别,又认清两者之间的联系,才能正确地领导中国的。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是主义的必然趋势。(2)在和社会主义的关系上,党内曾经流行过两种错误倾向: 一种是陈独秀的二次论,割裂两个之间的衔接,只看到了两者的区别,没有认识两者的联系,要在中间横插一个资产阶级和发展资本主义的阶段,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二是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混淆两个的界限,主张将与社会主义毕其功于一役,搞所谓无间断的,一举取得社会主义的胜利,犯了左倾机会主义错误。这两种错误都违背了中国的发展规律,在实践中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1)民族资产阶级是带有两重性的阶级。他们一方面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封建主义的束缚,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矛盾,因而他们是的力量之一;另一方面,他们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软弱性,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并未完全断绝经济上的联系,所以没有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勇气。性和妥协性就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一身而二任的特性。 (2)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的原因是植根于社会、政治、经济背景之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自产生起就受到多方阻碍,不能得到自由和充分的发展。 ①是外国姿本的压迫。它们在中国倾销商品和直接投资经营企业,致使中国的市场为它们的廉价的商品所占领。②是官僚买办资本的排挤。它们在国民经济的许多部门占据垄断地位,其工业在资金、技术设备、原材料供应等方面都具有极大的优势。 ③是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农村生产力十分低下,农民购买力极其微弱,致使国内市场显得非常狭小。 ④是封建官僚政府的压榨。它们所实行的苛捐杂税等政策,使民族工商业获利变得十分困难。所以,在国民经济中,地主农业经济和个体农业经济占着明显的优势,资本主义经济只占很小部分。 ⑤在民族资本中,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比重较大,缺乏重工业基础,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不得不依赖外国资本和官僚资本;相当多的民族资本家的前身是官僚地主,其资本由地租转化而来,有的继续从事封建剥削,兼有地主身份,同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关系相当密切。(3)民族资产阶级的这种两重性,决定了他们在一定时期中和一定程度上能够参加反帝反封建的,可以成为的一种力量;但在某一特定时期,又有跟在买办大资产阶级后面,作反的助手的危险。因此,民族资产阶级只能是一定时期中和一定程度上的同盟军,对他们要采取极为慎重的政策。

  中国半殖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主义。 (1)中国资产阶级主义,已经不是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主义,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主义,即新主义。以五四运动为分界线,旧主义已经让位于新主义。 (2)新主义与旧主义虽然都属于资产阶级主义,的任务都是对外推翻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和对内推翻封建地主的阶级压迫,但两者之间有着原则区别。①是领导权不同。旧主义的领导者是资产阶级,工人阶段只是追随资产阶级参加;新主义则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党领导。这是新旧主义的根本区别。 ②是时代条件不同。旧主义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范畴;新主义发生之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范畴。 ③是的指导思想不同。旧主义以资产阶级主义思想为指导;新主义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为指导。④是目标与前途不同。旧主义是要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的国家和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新主义则要在中国建立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的国家,然后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最终目标是实现主义。只有认清新旧主义的区别与联系,才能正确地领导中国。

  (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中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主义,而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一般来说,这一的前途是建立资产阶级的资本主义制度。但是,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中国已经不是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主义,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主义。新主义将由无产阶级领导,其前途既不是资本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而是经过新主义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2)以五四运动为分界线,旧主义已经让位于新主义。新主义与旧主义虽然都属于资产阶级主义,但两者之间有着原则区别。一是领导权不同;二是时代条件不同;三是的指导思想不同,因而,目标与前途也不同。旧主义是要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的国家和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新主义则要在中国建立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的国家,然后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3)新主义也不同于社会主义。中国党领导的中国,包括新主义和社会主义。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主义社会。第二步,使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只有认清新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区别,又认清两者的联系,才能正确地领导中国走向胜利。两种的关系是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是主义的必然趋势。(4)在和社会主义的关系上,党内曾经流行过两种错误倾向:一是陈独秀的二次论,割裂两个之间的衔接,只看到两者的区别,没有认识两者的联系,要在中间横插一个资产阶级和发展资本主义的阶段,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二是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混淆两个的界限,主张将与社会主义毕其功于一役,搞所谓无间断的,一举取得社会主义的胜利,犯了左倾机会主义错误。这两种错误都违背了中国的发展规律,在实践中造成了巨大损失。

  在1940年《新主义论》中就提出过新主义的经济纲领,后又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把新主义经济纲领明确概括为:没收封建阶段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1)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这一点是新主义的主要内容。①农民问题是新主义的中心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土地问题。因为旧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大国,土地制度极不合理,不到农村人口10%的地主、富农掌握了70%~80%的土地,占农村人口总数90%以上的贫农、雇农、中农和其他劳动者只有20%~30%的土地。 ②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和剥削关系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发展,是中国长期贫穷落后的根源。因此,消灭封建地主阶级,实现土地制度的根本改革,这就成为新主义的一项基本任务。 ③土地制度的根本变革,消灭封建的生产关系,广大农民获得政治上和经济上的翻身;这将解放农村生产力,极大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人民战争提供物质基础;也使工农联盟得以巩固,推动农村人民政权的建设;并为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发展农业合作经济,创造必要的前提。(2)没收官僚资本归新主义的国家所有。 ①以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在土地战争后期形成,抗战时期达到顶峰,垄断了全国的经济命脉。它同外国垄断资本、本国地主经济相结合,成为买办、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代表着的生产关系,是统治的经济基础,不仅压迫工人和农民,而且压迫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严重地阻碍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官僚资本约占全国工业资本总额的2/3,占全国工矿、交通运输业固定资产的80。

我要咨询

姓名 *
电话 *
备注
(选填)
报名即可获取最新“湖北高考”重要考试信息及考前辅导资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