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03/18
09:57

资讯

MORE

分享

咨询

0

高职扩招背景下三类重点群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资讯 来源:湖北高职扩招网

摘 要 教育部《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的发布,标志着高职院校扩招100万进入实施阶段。此次扩招的对象主要是退役军人、下岗工人以及农民工三个重点群体。新型招生群体的出现要求各高职院校亟需制定学制和授课形式灵活、可操作性强、符合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水平的人才培养模式。财经类专业群与理工类、农学类、医学类等专业群相比有其独特优势,更加适合上述群体,在人才培养中可采用灵活的学制、授课形式及置换课程方式。

关键词 高职扩招;人才培养模式;财经专业群;退役军人;下岗工人;农民工

退役军人、下岗职工或农民工三类新型招生群体的出现给高职院校办学提出了新要求,如何就近招生、培养的人才如何就近服务地方经济、如何指导他们利用所学职业技能创新创业并带动就业等新课题驱动着新一轮高职院校的办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高职扩招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一)高职扩招形势的紧迫性

近年来全国个别省份和地区高职院校出现了招生“负生源”现象,尤其是在一些民办院校此现象更为突出,许多院校的报到率不足50%,在此背景下高职扩招势在必行,但是生源从哪里来是关键。2019年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提出,“高职扩招100万,主要面向退役军人、下岗工人以及农民工等新型群体。”退役军人、下岗工人以及农民工具有迫切学习一技之长的强烈愿望,而高职院校对生源则是苦求不得,两者相结合,既解决了社会工作人员参加职业教育的渠道瓶颈问题,又解决了职业院校招生困难的局面。

招收退役军人、下岗工人或农民工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是机会也是挑战,机会在于事关高职院校发展命脉的生源问题得到了解决,挑战在于高职院校要转变职能,要从单纯的职业技能教育向更多元的社会服务转型。此次高职扩招的新型招生对象要求高职院校对原有的招生方式、人才培养模式甚至课程授课方式作出根本性改变。

(二)原有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从培养对象上来说主要来自于中学或中等职业学校,所采取的教育形式是与中学或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相衔接的连续教育,即学生从中学再到大学中间没有间断地连续学习。高职院校所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顶岗实习安排等内容均是以此学情为前提制定的,针对性较强。由于中学或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办学体系发展至今已经非常成熟,在办学方式、课程设置、能力要求、考核方式方面都出台了相应的国家标准,各院校按照国家标准执行即可,因此这样所招收的生源共性较强,在加上多年的经验积累,一套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得以确定下来。

而在高职扩招的新形势下,退役军人、下岗工人以及农民工三类特殊群体的出现迫使原有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进行改革。退役军人、下岗工人以及农民工等新型群体与传统中学、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源相比共性不鲜明,群體之间差异较大,而且在不同省份每个群体的情况也有差异,因此必须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科学合理地制定出符合新扩招形势下新型群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高职扩招形势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退役军人、下岗职工或农民工三类新型扩招群体的出现必然会导致高等职业教育的巨大变化,原有的人才培养目标、理念、课程体系等内容也已经不能满足新扩招形势的要求,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将“培养什么样的人”作为一切人才培养工作的出发点。

通过对退役军人、下岗职工或农民工三个群体的学情分析,查找原先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尤其是在就业专业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三类新型扩招群体的实际情况,从当地经济发展实际出发、依托当地特色产业,在岗位能力训练上也要因材施教,从学制、课程体系、职业素质培养等方面都要围绕当地经济发展服务,要让退役军人、下岗职工或农民工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二、高职扩招背景下财经类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一)专业群比较分析

退役军人、下岗职工或农民工学历水平一般相对较低,多数人都是中学毕业后即步入社会从事参军、打工、务农等工作。由于较早地进入社会工作再加上离开学校的时间比较久,与高职院校通过高考统招的普通高中毕业生从中学到大学的连续学习形式相比,他们在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上都有所不及,因此,开设的招生专业要充分考虑到他们的特殊情况。在确定招生专业时要选择学习难度相对较低,并且与高中阶段所学知识联系较小的专业。

按专业大类来说,在高职层面开设的专业类别主要包括理工类、农学类、医学类、商贸类。第一类是理工类专业,主要是技术类的专业群,其中计算机类的专业由于需要具备编程和数学计算能力,学习难度较大,因此并不合适上述群体。而类似车辆修理与维护、家电维修等技能,专业实用性强、应用广泛并且学习起来难度相对较低,非常适合退役军人、下岗职工这两类在原工作岗位具有一定机械类设备维护经验的群体。第二类专业群是与农业有关的专业,主要是针对农民工来设置的,农民工在来到大城市务工之前多数从事农业相关工作,并且有许多农民工已经积累了相对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对于具有一定农业生产经验的农民工群体可以开设与农产品种植相关的专业,通过学习到先进的农产品种植技术就可以提升自身就业技能水平,拓宽就业渠道。

财经类专业群相比于其他专业大类来讲,在就业难易程度、工作环境、个人偏好、社会认可度、收入水平等方面更加适合上述三类群体。首先,财经类专业都是社会上普遍需要的专业,并且需求数量相对较大,比如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专业的人才需求都呈逐渐递增态势,旺盛的人才需求也是选择财经类专业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财经类专业往往是各高职院校均开设的专业,普及率较高,办学历史较长,师资队伍、实习实训条件相对完备。第三,财经类专业大多数的工作岗位环境比较舒适,比如从事外贸工作、电商工作环境的均是在环境现代化的办公写字楼内从事“白领”工作。舒适的工作环境和体面的职位和收入也是吸引考生报考的另一重要因素。此外,财经类专业的就业地点往往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大城市,个人发展机会较多。

(二)财经类专业适用性分析

财经类专业具有共享课程资源较多、操作性强、就业面广等优势,如商贸类等部分专业特别适合退役军人、下岗职工或农民工这个群体。但是在设置商贸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内容的时候要将一些课程进行适当精简,对一些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可以适当减少课时,甚至删减、增加实操类课时比例。经贸类专业主要包括国际贸易实务、物流管理、电子商务、财务管理、会计等,在上述专业中财务管理和会计等专业由于对学生的数学和演算能力要求较高,并且还要学习大量的法律类课程,由于退役军人、下岗职工或农民工从事的工作本身大多数并不能用到计算类以及财会知识,因此财务管理、会计等专业对他们来说并不是特别合适。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物流管理、电子商务专业情况则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所培养的学生需要具备扎实的外语基础,针对扩招群体具体情况,在进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时可以将《外贸函电》《经贸英语》《货代英语》等专业英语课程删去,将英语课程浓缩成一门课程《经贸英语听说》,在教学目标上以掌握最简单的交际英语听说即可,打消他们学习英语的顾虑。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上也可以以内贸为主,注重交际能力培养,可增加《商务沟通与谈判》《演讲与口才》等注重素质培养的课程。从实践看,有过工作经历的人相比于一直在校学习的学生更加适合从事贸易业务员工作。

物流管理专业根据退役军人、下岗职工或农民工的特殊情况可以按照两个方向来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第一个方向是以仓储、配送工作为主要就业方向的传统物流,快递行业的兴起对物流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就业前景较好。第二个方向是国际货运代理方向,该方向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以及课程设置上也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一样要将英语弱化,主要培养港口物流、集装箱运输实务等国际货运岗位技能人才。

电子商务专业作为新兴专业在近些年得到了蓬勃发展,巨大的电商人才缺口为高校电商人才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电子商务专业强调实践操作,目前全国各高职院校开设电商专业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基于硬件开发的工科类电子商务人才。这类人才主要是指从事电商网站的网络工程师、建站人员等专业技术型人才,需要经过长期的专业学习才可以胜任,要学习大量的计算机语言编程知识,这些内容对于退役军人、下岗职工或农民工显然困难较大。二是培养电商销售和电商运营人才。在该方向上进行人才培养所开设的课程大多是围绕营销来进行的,除了《网络营销》《跨境电商实务》等传统课程之外,结合最新出现的科技又产生了新的电商模式,如抖音短视频营销、直播营销等新型电商营销形式,这些最新的营销模式大多借助手机即可完成,不需要具备特别专业的计算机技术就可以实现,非常适合退役军人、下岗职工或农民工。

三、高职扩招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一)学制创新

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和农民工这几类群体由于工作和家庭原因,不能像通过高考入学的应届毕业生一样进行专职学习,所以在学制上更应采取灵活的方式。考虑到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和农民工群体的特殊情况,可以采用弹性学制的方法,如2~4年的弹性学制,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和选择性地进行学习。

在课程学习过程化考核方面可以借鉴“学分银行”的方法来执行。采用“学分银行”的方法就不需要按照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将学生集中起来在固定时间来授课,由学生根据每个人的情况灵活选择授课内容和时间,学生只要累计学完某一门课程的全部内容即可得到本门课程的学分,时间多就多学、时间少就少学,在学习课程的同时考取与该门课程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者从事与该门课程有关的实践活动均可折算相应的学分,通过“学分银行”将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很好地结合起来。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和农民工群体可按照“学分银行”的方式灵活支配自己的学习时间,并且也可以根据岗位工作实际来折算获取相应的课程学分,可以在2~4年的弹性学制之间灵活选择。

(二)授课形式创新

考虑到这部分群体的特殊情况,在授课形式上可以按照每个专业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由于退役军人、下岗职工或农民工大多数都有自己的工作岗位,让他们停工来参加授课显然是不太符合实际的。自主学习课程可以解决上述群体人员来学校参加面授课程困难的问题,目前在全国各高校普遍采用的自主学习方式是通过智慧树、超星等网络课程学习平台进行学习。学生通过智慧树或者超星等网络课程学习平台注册账号即可进行学习,在线学习平台的优势就是不需要固定的场所和固定的时间来进行授课,甚至没有条件的地方在手机上也可以进行在线课程的学习。对于退役军人、下岗职工或农民工时间不宜统一安排的实际情况,在安排面授课程时可以尽量减少集中授课的次数,面授课程主要集中在课程学习方法以及课程体系讲解,教师可以将准备好的PPT、电子教案、习题、音频、视频资料通过蓝墨云班课发送给学生,之后只需做好监控和答疑即可。

(三)置换课程创新

所谓置换课程即用岗位技能表现来置换对应的课程学分。对于退役军人、下岗职工或农民工这三类人群来说,由于他们大多属于在岗或在职人员,在充分考虑到他们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在课程设置上也要尽量从他们的岗位和工作实际出发,可以开设一些与他们工作岗位工作任务相近的课程。通过对其岗位工作任务进行研究,将其岗位工作细分为若干典型工作任务并以此为基础来设置相应的课程内容,通过对其岗位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来折算对应的课程分数。

对于置换课程来说,虽然是以企业工作实际来代替课堂教学内容,但是本质还是课程学习,既然是一门课程学习就需要有完成的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以及考核方式等完整内容。对于退役军人、下岗职工或农民工来说,每个人从事的工作岗位可能都不一样,因此,置换课程的选择必须具有可操作性,最好可以结合当地实际针对具有一定规模的群体进行开设较为合适。比如对于物流管理专业来说,可以针对码头、堆场等劳动密集型工作岗位来开设相关置换课程,在码头、堆场等工作场所工作的人员中不乏下岗工人或农民工,将他们的工作任务进行分解。从事货物装运工作的港口工作人员对于港口物流的相关知识比较熟悉,并且知晓港口货物仓储和配送各个环节的流程,所以《港口物流实务》《港口仓储与配送》等课程就是比较合理的置换课程。对于在集装箱堆场的工作人员来说,各类船舶营运方式以及集装箱货物运输的相关流程是其每天工作的主要内容,可开设《国际货运代理实务》《海洋货物运输》《集装箱运输实务》等置换课程。

置换课程的考核既是重点也是难点,由于置换课程是用其岗位工作表现来置换相应的课程学分,而且院校教师大多工作场所在课堂内,要想做到到企业内全过程了解和监督学员的岗位工作表现是不切实际的,所以对于置换课程来说就不能像平时的课堂授课一样由校内教师来对其进行评价,而应由企业的指导教师对其工作表现进行评价。企业指导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胜任。首先,要对院校设置的置换课程比较了解。具体包括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要想了解这些教学内容需要企业指导教师与院校负责置换课程的校内教师进行沟通,在全面了解置換课程相关要求之后才能开展企业相关人员的指导工作。其次,企业指导教师必须具备相关专业资格,比如港口相关岗位的职业资格证书等。第三,要与企业工作人员能做到实时监督,并且完全了解企业工作人员相应的岗位工作任务,真正做到可以指导其工作和客观评价其工作表现的企业指导教师。


我要咨询

姓名 *
电话 *
备注
(选填)
报名即可获取最新“湖北高考”重要考试信息及考前辅导资料。

相关推荐